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源与力
胡 静
摘要:自我革命精神是在党百余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理论、回望历史,自我革命精神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协奏,绵亘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脉络。应对变局、把握关键,自我革命精神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力量源泉,又是新时代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关键推力。我们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党永不变质确:焐接啦槐渖,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
网信彩快3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诞生,于党百余年奋斗的壮阔历程中形成,为我们党在时代大潮与全球风云激荡中不断前行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亦是我们党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关键推力。新时代,我们党要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永葆蓬勃朝气,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赶考”新征程。
一、自我革命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协奏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根植于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的理论内核,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滋养中枝繁叶茂。百余年来,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熔铸而成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革命的理论,强调在“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同时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而壮大起来”,“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列宁也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正是在不断否定之否定、在自我扬弃的矛盾运动中、在驰而不息的自我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长青”。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捍卫者、传承者和实践者,完整吸收了其关于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着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论创新。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能够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其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革命”二字早在《周易》中便已出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取变革天命之义。“自我革命”之义的出现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的“克己”与“三省吾身”,《礼记》中的君子“慎独”,蕴含着自我革命的萌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价值层面深刻揭示革故鼎新的道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呼吁国家社会的自我革命。儒家文化还创造性提出内圣外王相贯通的体系,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感召每个人肩负起修齐治平的使命,内含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的道理。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内生而非“排异”的、历久而“日新”的文化积淀,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滋养。
二、自我革命绵亘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脉络
网信彩快3总书记强调:“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激浊扬清、超越发展的历史。百余年来,党在一次次求索中前行、一次次挫折中奋起、一次次开拓中勃发,其自我革命精神在实践中淬火成钢,成为党百余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历经百年奋斗历程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已经孕育了自我革命精神的种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了自我革命的信仰之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汇聚了自我革命的动力之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塑造了自我革命的决心韧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指明了自我革命的价值航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立足中国革命实际补偏救弊,让党一次次在危急关头涅槃;延安整风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现了全党新的团结统一,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思想之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风运动、三反五反,打击了党内骄躁贪腐的现象,让“两个务必”的警钟长鸣,将全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和国家面临重大抉择的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之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着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强化反腐败斗争,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党展开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三个务必”“五个必由之路”等重要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以自我革命赢得了历史主动。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坚持严于管党治党,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将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推进,将党的革命性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三、自我革命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力量源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球,新的动荡变革期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中倏然而至,“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正待破解,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悖。放眼国内,新发展阶段对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
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想确保党在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的激荡中岿然不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唯有始终高扬自我革命精神,永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勇气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信念,才能形成敏锐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创新解决问题、深刻总结问题的良性循环,提振应对变局的信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党的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相辅相成。自我革命是先导,伟大社会革命是归宿,自我革命最终要走向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更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唯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开创中国之治,把党的坚强领导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战斗力,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统筹推进国内发展和全球治理,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腐败是:Φ车纳驼蕉妨Φ淖畲蠖玖,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我们要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推动反腐败斗争,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赶考”新征程。
“破”“立”统一,打好反腐败斗争“总体战”。“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面对反腐败这一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打破各自为战的松散格局,树立全局观大局观,以“全周期管理”一体推进“三不腐”,用协同的思维、机制和方法打好“总体战”。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打好协调统一的“总体战”。要在党的建设全局中统筹谋划,织牢集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于一体的反腐“密网”,打出一场反腐败与党的各项建设贯通协同的“总体战”。
“新”“老”并重,打好反腐败斗争“持久战”。在反腐败斗争中,很多深层次的“痼疾”只有在剔除表层问题后才会具象显现,很多已经解决的“顽瘴”稍不注意就会回潮反弹,加之腐败手段的隐形变异、翻新升级,反腐败任务长期艰巨、任重道远。面对新老问题交织、顽瘴痼疾交替的现实,必须拿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恒心打好“持久战”。要抓住“常”“长”二字,时时做好新问题的“及时看”和老问题的“回头看”,对新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老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开展针对性集中整治和重点整治,坚决遏制增量、清除存量,让新老矛盾逐一破解、无处遁形。
“点”“面”并举,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反腐败斗争复杂而艰巨,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向每一处腐败“冲锋”“亮剑”,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打好有腐必反、有贪必肃、除恶务尽的“攻坚战”。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抓关键、攻要害,找准关键环节“靶向用药”,找准重点领域全力攻坚。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各领域反腐败斗争,坚决消除行业系统性腐败和各领域交织性腐败,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关联性风险。
“标”“本”兼治,打好反腐败斗争“歼灭战”。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必须着眼于产生腐败问题的深层原因,坚持治标不松劲、治本不松懈,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打好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歼灭战”。要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这一治本之策,补齐制度短板,扎紧制度笼子,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建设,把反腐败防线前移,有效遏制问题产生、杜绝腐败滋长。要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步发力,用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浩然正气,用党的优良传统涵养清风峻节,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把遵规守纪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内”“外”联动,打好反腐败斗争的“人民战”。百余年来,党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同向而行,昂首奋进“赶考路”。反腐败斗争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着力点,需要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注重依靠人民,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帮助打好内外联动的人民战。要推动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贯通协同,通过不断拓展创新人民监督的内容、形式和途径,用人民监督的磅礴力量破解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难题,推动反腐败斗争迈上新台阶,不断开辟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作者系网信彩快3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转载自《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1期)